English

“势”:王夫之诗论的重要范畴

2001-04-11 来源:光明日报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张晶 我有话说

王夫之(船山)这位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,不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,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有深刻的广泛的影响。他的美学思想在其诗歌批评中有集中的体现。尤其是他在诗论中提出的“现量”说,更为治中国美学史和文学史的学者所熟谙。其实,船山在诗论中提出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范畴不止于“现量”,其他诸如“神理”、“势”,也都有着颇为普遍的意义。对于这些范畴作较为深化的探讨,有助于我们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来建构中华美学的大厦。本文拟对船山诗歌批评中的“势”论略作阐析。

船山诗论中以“势”论诗之语约有几十处之多,足见“势”作为诗学范畴在其诗歌批评中的普遍性。船山在《姜斋诗话》中曾这样说:“把定一题、一人、一物,于其上求形模,求比似,求词采,求故实,如钝斧子劈栎柞,皮屑纷霏,何尝动得一丝纹理?以意为主,势次之。势者,意中之神理也。唯谢康乐为能取势,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,意已尽则止,殆无剩语;夭矫连蜷,烟云缭绕,乃真龙,非画龙也。”(《姜斋诗话》卷二《夕堂永日绪论内编》)“论画者曰:‘咫尺有万里之势。’一‘势’宜着眼。若不论势,则缩万里于咫尺,直是《广舆记》前一天下图耳。五言绝句,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。唯盛唐人能得其妙,如‘君家何处住,妾住在横塘。停船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。’墨气四射,四表无穷,无字处皆其意也。李献吉诗:‘浩浩长江水,黄州若个边?岸回山一转,船到堞楼前。’固自不失此风味。”(同上)从这样两段集中地论用及诗中之“势”的话来看,船山所云之势,其内涵主要在两个方面,其一是能够表现诗的“意中神理”的整体性美感,其二是“墨气四射,四表无穷,无字处皆其意”的审美张力。这两个方面,可以说是船山论“势”的基本指向所在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船山的“势”论是对以往“势”的概念的积极继承与能动改造,使之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性质的内涵。

“势”的开始出现,是在稷下学派的《慎子》一书中。《慎子·威德》篇中云:“故腾蛇游雾,飞龙乘云。云罢霁霁,与蚯蚓同,则失其所乘也。故贤而屈于不肖者,权轻也。不肖而服于贤者,位尊也。尧为匹夫,不能使其邻家,至南面而王,则令行禁止。由此观之,贤不足以服不肖,而势位足以屈贤矣。”(引自《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》上册114页,中华书局1981年版)慎子认为,龙蛇所以能腾空遨游,是由于凭借了云雾的扶托之势,尧治天下所以能令行禁止,是由于他有南面而王的权势。慎子所说的“势”,是指统治地位或权势。很明显,慎子的“势”是在政治学的范畴之内的。同样,先秦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提出“抱法守势”的命题,高度重视“势”的作用,也全然是在政治学的意义上使用的。

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有《定势》一篇,第一次在文论中对于文势作了深入的论述。其要者云:“夫情致异区,文变殊术,莫不因情成体、即体成势也。势者,乘利而为之制也。如机发矢直,涧曲湍回,自然之趣也。圆者规体,其势也自转;方者矩形,其势也自安。文章体势,如斯而已。”(见范文澜《文心雕龙注》529—530页,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)刘勰所云之势,指的是文章的态势,有些论者解为“法度”、“标准”是不确的。刘勰认为,文章态势是由一定的体裁自然形成的,“势”便是因其便利来创作。刘勰言“定势”,恰是言文势无定,随体而成,由乎自然。

刘勰所言之“势”,乃是于文章学之通则,而船山论“势”,则是以之为论诗的具体审美价值标准。船山集中论势之处也许并不多见,而多是在对诗人的具体作品的评论中展示出来的。这就使“势”这个诗学范畴有了非常丰富的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蕴,而不是停留在形而上学上的抽象议论。船山将诗学范畴的建构展开于具体的诗歌批评之中,他的“势”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。势这个诗歌美学范畴的展开,都是在船山的别具慧眼的诗歌品评中见出其丰富意蕴的。他对陶渊明《拟古》(“日暮天无云”)的评语说:“端委纡夷,五十字耳,而有万里之势。‘日暮天无云,春风扇微和’,摘出其作景语,自是佳胜,然此又非景语。雅人胸中胜概,天地山川,无不自我成其荣观,故知诗非行墨埋头人所为也。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四)评建安诗人刘桢《赠从弟》诗云:“短章有万里之势。”(同上)评吴迈远《长相思》诗云:“才清切拈出,即用兴用比,托开结意。尺幅之中,春波万里。”(同上)评李白《古风》诗云:“用事总别,意言之间,藏万里于尺幅。”(《唐诗评选》卷二)这些对具体诗作的评语,都指出诗中那种“咫尺万里”的巨大审美张力。船山论诗,首重于此。他认为好的诗歌,正应在很短的篇幅之中张开恢宏万里的气势与张力。前面所引的“咫尺有万里之势”,可以说是很精要的概括。

再看这样一些评语,如评初唐诗人王绩《石竹咏》诗云:“非但理至,风味亦适。得句即转,转处如环之无端,落笔常作收势。居然在陶谢之先。”(《唐诗评选》卷二)评宋之问《初至崖口》诗云:“密好成章,一结尤有留势。”(同上)又评宋之问《夜饮东亭》云:“仅四十字而波折甚大。回合甚曲。深心静力,亦不知世有陈子昂也。”(同上)评卢象《京城使风》云:“笔端但有留势,非二谢操觚之才,无宁短章而意直。”(同上)这些评语体现出船山诗学“势”论的另一重要意蕴,那就是诗的内在结构中那种“盘马弯弓异惜不发”的曲折回环的蕴蓄感。在船山看来,“势”在诗中的体现,不应是一览无余的奔迸冲荡,而应有峰回路转的曲折蕴蓄之力。他评谢眺的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》诗说:“旧称眺诗工于发端。如此发端语,寥天孤出,正复宛诣,岂不绝千古,非但危唱雄声已也。以危唱雄声求者,一击之余,必得衰飒。千钧之力,且无以善后,而况其余哉!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五)认为“宛诣之势”是高于“危唱雄声”的境界。船山还特别重视在诗的收尾处留有回旋感,他称之为“收势”、“留势”、“敛势”,船山在其诗评中时常以此赞美诗作,如评吴迈远诗云:“放诞中回有收势,则五言之极致,亦止此而已。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五)可见其重视诗的结尾之处的这种回旋有致。

船山所言诗中之势,决非矫柔造作的“虚张声势”,而是一种如司空图在《二十四诗品》中的“自然”品中所说的“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。与道俱往,著手成春。如逢花开,如瞻岁新”的自然之态势。他评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所谓:“天与造之,神与道之。呜呼!不可知已。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五)他又非常赞赏如陶诗那样的在平淡中取势:“平淡之于诗,自为一体。平者取势不难,读者遣意不烦之谓也。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四)又称谢灵运诗“更有忘神而天者在。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五)所谓“天”者,意谓在自然而然中臻于化境。势之于诗,正是于近中得远神。在这点上,船山无疑是深得刘勰所谓之“如机发矢直,涧曲湍回,自然之趣也。”的论势真脉的。

船山论势,还在于诗中那种远远超越于笔墨字句之外的力度感与穿透力。这自然是与其“咫尺万里”的广远感密切联系着的,但也并非全然是一回事。船山所云之“墨气四射,四表无穷,无字处皆其意也”,最典型地体现了这层意思。他又曾评明代诗人曹学全诗云:“此石仓老笔,枯劲中自挟风雨之势。”(《明诗评选》卷六)亦是伸张此意。这种力度感、穿透力的发挥,可以突破时空界限,泯灭古今之别,“缘以往,缘未来”,“以追光蹑影之笔,写通天尽人之怀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四)“情景相入,涯际不分。振往古,尽来今。”(同上)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至高之境。

先秦时慎到和韩非子论“势”,是在政治学领域,当然不具备美学的意义,只可做为美学中的“势”范畴的一个源头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所云“定势”,开以“势”论文之先河,对船山是有重大影响的。但彦和论势,还是泛谈文章之势,没有具体到诗学领域。船山则通过大量的具体诗歌评论,把这个诗歌美学范畴建构得非常丰满,而且不停留在就诗论诗的层面,而是以之作为一以贯之的诗歌审美评价标准。这个范畴,至今并未失去它的生命力,对于中国美学体系的建设以及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,都有积极的意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